中新網北京6月2日電 題:“嫦娥六姑娘”如何平穩(wěn)飛進“廣寒宮”?
記者 郭超凱
6月2日6時23分,嫦娥六號著陸器和上升器組合體成功著陸在月球背面南極-艾特肯盆地預選著陸區(qū)!版隙鹆媚铩边@穩(wěn)穩(wěn)的一落看似輕盈輕松,卻蘊藏著科研人員的眾多智慧和積淀。
近年來,一些國家和機構的月球探測器在開展探月時相繼遭遇挫折。盡管此前中國嫦娥三號、四號、五號探測器均成功實現月面軟著陸,但事實上月面著陸的難度并不低。月球背面南極-艾特肯盆地是嫦娥六號的預選著陸區(qū),但具體著陸地點的地質形成年齡、地殼成分和結構仍是未知數。
難以預知的著陸點環(huán)境,也給嫦娥六號探測器落月帶來了挑戰(zhàn)。嫦娥六號探測器“出發(fā)”前,地面科研人員只能通過衛(wèi)星遙感影像了解著陸區(qū)概況。但著陸時具體會遇到多少石塊、撞擊坑?這些小尺寸的障礙物無法提前獲知。
為了讓“嫦娥六姑娘”更平緩地飛進“廣寒宮”,研制團隊前期在探測器上做了多項精巧設計。
——設計一:“選址準、落得穩(wěn)”
嫦娥六號著陸區(qū)域的選擇,既要考慮科學價值,也要盡量選擇較為平坦的區(qū)域著陸。相比月球正面,月球背面著陸難度也有所提高。中國航天科技集團黃昊表示,月球正面的平地較多,此前嫦娥五號著陸的月面區(qū)域,相對而言比較平整。而南極-艾特肯盆地的地形異常復雜,著陸區(qū)附近遍布著大大小小的高地。
環(huán)月階段,嫦娥六號用20余天調整好位置,為落月做準備。在軌道設計上,相比嫦娥五號,嫦娥六號的近月制動從2次變成3次。通過3次近月制動,嫦娥六號可利用一系列控制方式,讓探測器較為精準地飛行到預定著陸區(qū)上空,再擇機實施著陸。
“嫦娥六號的月面著陸是在無大氣環(huán)境的地外天體進行,其本質是依靠發(fā)動機反推、通過消耗推進劑的方式來完成月面軟著陸!秉S昊說。
——設計二:測距測速、障礙識別
著陸有且只有一次機會,必須一次成功。為了更好控制著陸過程,科研人員在嫦娥六號探測器上配置了多個敏感器,包括微波敏感器、激光敏感器和一系列光學成像敏感器。這些敏感器可實現測距測速、障礙識別等功能,以求平穩(wěn)、安全著陸。
在降落的過程中,嫦娥六號著陸器和上升器組合體距離月面較近時,主發(fā)動機會激起月塵,容易干擾光學敏感器判斷。為了不讓月塵“迷了眼睛”,嫦娥六號著陸器和上升器組合體還配置了伽馬關機敏感器,通過伽馬射線在月面的反射,準確測量組合體和月面的距離,確保組合體發(fā)動機能準時關機,安全著陸。
——設計三:著陸緩沖“顯身手”
落月的關鍵在于平穩(wěn)二字。嫦娥六號著陸器和上升器組合體在落月時,撞擊月面會形成較大的沖擊載荷,必須設計相應的著陸緩沖系統(tǒng),吸收著陸的沖擊載荷,保證探測器不翻倒、不陷落,這是落月的技術難題之一。
著陸緩沖機構,通俗地說,就是嫦娥五號的“著陸腿”。黃昊表示,“著陸腿”可以在嫦娥六號著陸過程中吸收著陸沖擊的能量,起到緩沖作用,保證著陸器設備的安全性。
在科研人員的保駕護航下,“嫦娥六姑娘”已翩然飛進“廣寒宮”,其后續(xù)的月背“挖土”之旅更值得期待。(完)
責任編輯:王雨蜻